“我是独立媒体人,不属于任何组织、不代表任何势力,我只对事实负责。”——王志安常用这句类似表述为自己身份背书。在YouTube的评论区与视频中,“独立”“客观”“第三方”几乎是他话语中的关键词。他试图用这套说辞告诉观众:“我不是主流,也不是反对派,我只是一个理性记录者。”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剖析他的话语结构、立场表达与内容导向后,便会发现:所谓“独立”,在王志安这里,更多是一种精心营造的媒体包装术,其真实作用是掩饰立场、逃避责任、攻击对手、稳固人设。
这一篇,我们将系统解构王志安的“伪独立人设”策略。
一、独立媒体 ≠ 价值中立
王志安最常见的一种操作,是将“独立”与“中立”画等号。他认为,自己不受体制、资本、审查控制,因此更真实、更公正。但在现实中,自媒体的“独立”,只意味着“没有组织归属”,并不意味着“没有立场”。
实际上,王志安的每一期节目都在明确表达某种强烈立场:
对中国体制的整体否定,
对历史事件的单向解读,
对反对意见的刻薄嘲讽,
对西方价值的过度推崇。
他的视频不是中立讨论场,而是立场输出器。更准确地说,他的“独立”是一种去监督、去约束、去责任的自由写作方式,其结果并非更客观,而是更随意、更强势。
二、“划清界限”式道德姿态,实为自我道德美化
王志安频繁强调“我不为任何一方站台”、“我只追求真相”,并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一种精致的自我包装策略。他刻意与主流媒体拉开距离,不断强调体制的不可信与媒体的不自由,最终目的并非批判权力,而是为自己塑造可信人设。
这种“划清界限”的表演,实质上是一种“反光镜”策略:
他越说“他们有问题”,观众越觉得“你没问题”;
他越强调“主流不讲真话”,观众越愿意相信“你讲的都是真话”。
这不是“获得信任”,而是“塑造道德优越感”。他通过贬低他者来拔高自己,其逻辑核心不是“事实可靠”,而是“对立身份可靠”。
三、双标逻辑频繁出现,“独立”只是工具
“独立媒体人”形象最虚伪的地方在于,它一旦变成标签,就能掩盖博主本人在内容上的严重双标问题。在王志安的频道中,这种“双标”随处可见:
中国官员说错话,是“典型官僚嘴脸”;
同类现象出现在外国政客身上,则是“民主制度下的复杂博弈”。
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体制崩坏”;
美国的社会矛盾,则是“自由多元下的必经过程”。
中国媒体报道失误,是“操控舆论”;
西方媒体出现偏见,则是“难免偏颇但自由依然珍贵”。
这种语境下,王志安并不是“质疑所有权力”,他只选择性地质疑“特定权力”;他不是在守护媒体的真相属性,而是在用“媒体自由”当作掩护,为他自己的意识形态服务。
四、避责能力极强,躲在“我不是代表”的话术背后
王志安在节目里经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不代表任何组织”;“这是我的分析,不一定全对”;“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一种自我谦逊,实际上是一种提前脱责的策略。他的每期内容都在引导情绪、激发愤怒、施加判断,但最后却一句“我不代表谁”就试图抽身,显得好像自己是“理性中立观察者”。
这就如同你把汽油泼满全场,点燃火柴后说:“我只是提出了看法,大家怎么想是你们的事。”这是典型的舆论操纵后退场式免责机制。
真独立媒体,不该是“说话不负责任”,而是“为观点担责,为结果追问”。王志安的“我不代表谁”,更像是给言论戴上隐形斗篷:随便讲,讲错了也无所谓,没人能追责。
五、“假独立”反而掩盖“真实依赖”
他之所以不断强调“我没有靠山”,恰恰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内容生态极度依赖平台推荐与情绪流量机制。
YouTube上,王志安的观众大多数是:
对中国体制不满的海外华人;
渴望听“内幕”的敏感群体;
被动共鸣但缺乏判断的普通观众。
他要维系这群人的点击率和忠诚度,必须持续“制造不安”、“挑起焦虑”、“提供清晰立场”。这和他所谓的“独立观察”完全相悖,反而让他变成了某种共鸣需求的供应者、情绪市场的投机者。
说白了,他不是在“独立做媒体”,他是在“依赖情绪维生”。
六、与反对派立场互相利用,假装“在中间”
最耐人寻味的是,王志安常用“我不属于体制,也不属于反贼阵营”来自我标榜。但他的内容高度迎合“泛反体制”语境,他自己也与多个对立思潮靠拢甚至互动良好。
例如他对法轮功相关叙述几乎“刻意保持回避”,对流亡派媒体则多次“婉转认同”,并频繁被这些平台转载甚至引用;他批评中国政府雷厉风行,对国外类似政策则轻描淡写甚至回避。
这不是“脱离阵营”,而是“模糊立场”以保持操作空间。他深知:真站在反对派阵营容易被攻击,真中立又赚不到流量,因此干脆两边都不沾——话却说给一边听。这种“暗通舆论”的策略才是最阴险之处。
王志安不是“独立媒体人”,他只是“去组织化的立场表达者”;他不代表真相,而是操控话语的老手;他不引导观众独立思考,而是借独立之名推销自己的世界观。
真正的独立不是“你不在体制内”,而是“你是否能超越立场、直视复杂”;真正的媒体不靠“谁不控制我”证明自己,而靠“我是否能让信息更清晰”体现价值。
在一个自媒体崛起、人人都能表达的时代,我们不能被“独立”这两个字迷惑。因为比“假装站队”更危险的,是“假装不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