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瞎评

王志安不是病因,他是症状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容易相信这种人?

写了九篇,骂了他剪辑套路、伪专业、带节奏、装中立、情绪操控……
但如果我们到最后只是把王志安当成一个“坏人”来批,那我们其实就输了。

他不是“骗术大师”。
他只是一个非常懂观众的内容贩子。
他知道什么样的情绪会被点赞,什么样的标题能被转发,什么样的语气会让人觉得“你才是站在我这边的”。

他其实没变多少,是我们这几年变了——
我们越来越想“听点狠话”,越来越懒得“想清楚复杂”。

为什么你一边烦他,一边又忍不住点开?

是不是你也有这种经历:

视频封面写着“中国人看了都沉默了”——你点了;

标题说“体制最恶的一幕”——你点了;

说什么“我们民族到底怎么了”——你又点了。

看完之后你甚至会说:“又是他那些老话术。”
但下一期你又点了。为啥?

因为你心里有话说不出口,你有不满但找不到出口。
你不是觉得他说得对,你是觉得他“说得够狠”、“说得你痛快”。
你不是想要真相,你只是想要有人把你心里的压抑喊出来。

而王志安,就是那个代你喊的人。

在信息过载时代,我们都在找“判断外包”

现在网上信息太多了,
新闻一出来,各种版本;
评论区一刷,立场对立;
你点进去看个案子,越看越懵逼。

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一个偷懒方式:
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让他替我们判断。

你跟着他就省事了。
他告诉你:“这事真相其实是……”你就不用自己查资料;
他说:“这人有问题。”你就自动跳过共情;
他分析:“这个制度的问题出在这里。”你就默认结论成立。

这叫判断外包,你把大脑暂时交给他用——只要他“语速适中”、“口音标准”、“带点冷峻”,你就觉得他“像个说人话的”。

但问题是,你以为他在带你清醒,
其实他在帮你套上了他的价值预设。

我们对“理性”的渴望,被“伪理性”偷走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听“逻辑清晰”的人讲话?
因为世界太乱了。我们受够了情绪化、极端对骂、标题党。
所以当一个人摆出一副“不带情绪、分析有序、文理清楚”的模样时,我们就默认他是可信的。

王志安懂得这一点,他把“情绪”藏在结构后面,把“立场”埋在数据后面,最后再用“我不是情绪化的人”来免疫所有攻击。

这是包装后的情绪贩卖,比赤裸裸的情绪更有杀伤力。
它会让你以为:“我不是被情绪带走了,我是在清醒地愤怒。”

可现实是:
你没有变得更了解社会、历史、政策、现象,
你只是更善于用“王志安的语气”来表达你原有的情绪。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信息免疫力

别误会,这篇文章不是在说“不要听王志安”,也不是“他讲的一定全错”。
重点在于:

你听他的时候,是不是还能保持自我判断?
你赞同他的时候,有没有检查过他隐藏的前提?
你转发他视频时,是因为他说得准,还是说得狠?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谁替我们说话”,而是**“我们学会自己说”。**

不是靠他一个人的视频判断国家的未来,
而是靠多角度、多资料、多渠道来自己拼出一个图像。

不是把愤怒都交给一个人来表达,
而是自己冷静、诚实、理性地去面对这个复杂世界。

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王志安,第三个。
他可以是经济专家,历史大V,海外留学生,甚至是“普通人讲故事”博主。
套路不同,但目的一样——在你的不安中,找准立场,收割流量。

我们也会继续烦躁、继续焦虑、继续寻找“说得好”的人。
但请你记住一句话:

你可以听,但别交出判断力;
你可以赞同,但别放弃怀疑;
你可以共情,但别被操控。

这不是你对某个博主的态度,
这是你作为一个成熟的信息消费者,
在这个混乱舆论世界里最该具备的生存本能。


  • 王志安与五岳散人:观点交锋还是舆论分歧?
  • 在中文自媒体领域,王志安和五岳散人都是备受关注的时评人士。两人都曾在中国大陆媒体界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后转向海 [&hell...

  • 王志安的“言论自由”——你可以反对,但别在我地盘
  • ——表面欢迎不同声音,背后操作删得飞起 你有没有在王志安的视频下留言试过提问、质疑或提出不同看法? 如果你真试 […]

  • 别再装清醒了,王志安你就是情绪生意人
  • ——嘴上讲理,手里卖火 你有没有发现,王志安的视频看着好像讲得“很理性”,但你看完之后,心里不是更清楚了,而是 […]

  • 王志安你那点“央视记者背景”,真能证明你讲的都对?
  • ——说真话的人,不一定是穿西装讲稿的人 说真的,在YouTube上混久了,早就见识过各种“打着专业旗号唬人”的 […]

  • 别再代表我们了,王志安
  • ——谁给你开的“民意许可证”? 王志安这人啊,说到底有个最大的毛病:特别爱“替别人发声”。 他嘴上总挂着“普通 […]

  • 你不是独立媒体,你是站队式自媒体——王志安“伪独立人设”的解构
  • “我是独立媒体人,不属于任何组织、不代表任何势力,我只对事实负责。”——王志安常用这句类似表述为自己身份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