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你开的“民意许可证”?
王志安这人啊,说到底有个最大的毛病:特别爱“替别人发声”。
他嘴上总挂着“普通人怎么看”“民众的愤怒”“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讲得好像自己是人民群众的麦克风,是看不见的投票箱。但真问题来了,他从来不问一句:“你真的代表我们吗?你问过我们吗?”
听多了,你会发现,他那套逻辑是这样的:
“你不懂?那我来说。”
“你害怕?那我带你骂。”
“你没看懂?那你跟我走。”
看起来像是帮你,其实是替你决定了你该怎么想。
说白了,他在建个“群众幻觉工厂”
他一开口就是“我们中国人总是…”,
“大家现在都已经…”,
“现在连普通人都看不下去了”。
你说得容易,谁是“大家”?
谁给你授权“我们”?
你粉丝多少,就能等于民意多大?这是数学吗?
这种套路跟某些政客没什么两样,打着“听民声”的旗号,其实是在制造情绪阵营。
你要是不认同,立刻有人给你贴标签:“你冷血”、“你站体制”、“你是带节奏的”。
对不起,我们不认这套。
你不能一边代表民众,一边当舆论裁判。你不能既是说话的人,又是听众的发言人,还顺便当个历史讲解员和道德评审。
这就不是“独立媒体”,是“王氏自封众意办”。
他的“发声”,真的是为别人?
我们来仔细看看——
他每次视频里提到的“普通人”,几乎永远是受害者角色。底层、边缘、悲剧、苦难——这些人永远存在于他的视频里,流着泪、遭着罪,供他一遍一遍讲述。
但我们很少看到他后续去帮当事人什么,真去联络律师、推动政策改革、提出实际建议——这些都没有。他更关心的是:“这个素材够不够震撼?”、“这个情绪能不能带节奏?”
说得直白点,受害者是他的情绪资源库,观众是他的算法流量池。
你听着像“真诚发声”,他其实在“精准投放”。
观众不是傻子,只是累了
很多人会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挺敢讲的。
没错,他有条理,也敢开炮,尤其是在国内媒体不方便谈的时候。
但这不代表你就该完全把他当民意代表。
你只是想找个出口,说说心里话,宣泄一下委屈。
问题是,他早就不是单纯的出口了——
他在你宣泄的时候,顺便给你塑了一个世界观。
他告诉你:“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这个国家就是这样。”
他不会告诉你复杂性,不会引导你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他只会说:“这个世界烂透了,只有我在讲人话。”
你以为你在听实话,实际上你在被代入剧情。你不是“共情者”,你是“道具”。
当“情绪代言人”变成“意见领袖”,就危险了
王志安最擅长的一点是:
从“不忍旁观”变成“必须站队”,
从“讲真话的人”变成“正确的人”,
从“普通人发声”变成“只有我能发声”。
这时候,他已经从一个讲述者,悄悄变成了一个情绪操盘手。
你听他说多了,就会自然带入他给你预设的身份:
“我们是受害者、我们被压制、我们是清醒的少数。”
然后你就开始跟着他的视频评论区一起愤怒、一起骂,一起点头说:“没错,中国完了。”
等等,什么时候你开始用“完了”来定义自己了?
是谁帮你下的这个结论?你真的想这么看自己吗?
别再说“我就是代表普通人了”
你是媒体人,你是自媒体,你甚至可以是舆论者,但请你别装“民意化身”。
如果真想为普通人发声,就不要把他们当素材;
如果真想促进改变,就别只靠剪辑画面;
如果真觉得公道重要,就允许别人也讲不同的声音。
你不是唯一的声音,你也不该是唯一的声音。
“民意”这两个字,从来都不是给谁独享的。
王志安啊,
你讲得再多,你演得再像,
都代替不了我们自己说话的权利。
别再代表我们了,行不行?
我们,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