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的人,不一定是穿西装讲稿的人
说真的,在YouTube上混久了,早就见识过各种“打着专业旗号唬人”的套路,但王志安玩得最溜。他最常用的王牌就是:“我曾经是央视调查记者。”
听到这句话,很多观众的脑子马上就会“自动让步”三秒钟:
“哇,央视出来的?那他肯定懂内幕!”
“他做过调查,那他查得一定比我深!”
“人家专业出身,讲的肯定比网络键政靠谱。”
拜托,冷静点好吗?
“专业背景”不是无敌buff
央视记者出身,说明什么?
说明他以前在主流媒体干过,接触过一些资源,知道节目怎么制作——仅此而已。
它不能说明:
他说的每个观点都有权威来源;
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比别人更真实;
他引用的资料都比网络“吃瓜群众”高级。
更不能说明——他永远不带立场。
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穿过西装”,就默认他“现在说的都是真相”;
也不能因为他“以前查过案”,就相信他“现在不带偏见”。
你得看他现在讲什么,怎么讲,有没有逻辑,有没有双标,有没有偷换概念,而不是看他的过去履历。
专业背景一亮出来,立场就藏起来了
王志安的视频最大的问题就在这:
他用“专业身份”做封面,
用“权威语气”做调味,
然后在里面加入他自己的“个人态度”、“政治偏向”、“主观猜测”,
最后打包成一份“你看,我只是做了调查”的理性套餐。
你仔细回看他讲很多社会案件、历史议题、时政走向的内容,你会发现:
他并没有比别的博主提供更多数据;
他也不引用真正的原始档案、专业学术论文、独立数据调查;
他引用的资料,有时甚至就是别的媒体转述,再讲一遍“我怎么看”。
但他讲得像自己“站在资料堆上讲话”,
观众听得像“站在谷歌学术里洗澡”。
可你翻遍评论区,没有几个人真的去验证、质疑——因为大家已经被他“专业人设”打服了。
那种“我来教你怎么想”的腔调,太熟了
老实讲,王志安那种“沉稳、缓慢、带点评式”的语气,其实很有画面感——就像是大学课堂里的“新闻系老师”,边讲边点评,边怀旧边吐槽,最后来一段“时代真的变了”。
你要是头一回听,会觉得:“哎哟,挺有深度。”
但你听十期,就会发现他根本不是在“分析事实”,而是在“带着预设告诉你结论”。
而这时候,他的“记者背景”恰好变成了遮羞布——
你一怀疑他,他就摊手说:“我不是随便说的,我以前就是干这个的。”
这不就像饭店说:“我们家以前是御膳房”,
然后端上来的菜全靠重口味和辣椒糊脸——
你还不敢说难吃,怕人说你“没文化”。
真正专业的人,会告诉你“不确定”
这是判断真假专业的分水岭:
一个真的调查记者,
在信息不明的时候会说:“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懂史的人,会说:“这个问题学界还有争议”;
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人,会说:“我这里提供的是一个角度,不代表全貌”。
但王志安不会。
他的视频很少出现“模糊地带”、“多方视角”、“不确定信息”。
他说事儿就是要有爆点,有推理,有结论,有转折。
你不信他,还会有人在评论区怒吼:
“人家以前是央视的,你懂什么!”
你就看吧,这种话多半不是王志安教的,
但都是他有意营造出来的“专业氛围”引导出来的。
你不是不可以带观点,但别假装你没带
王志安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观点,而在于:
他说了观点,却假装那是事实;
他带了立场,却声称自己是中立;
他表达了倾向,却披上了专业的外衣。
说观点没问题,带立场没问题,
但你不能一边煽动情绪,一边说“我只是个调查记者”。
那不是专业,那是营销+伪装+自我道德免责。
你要说你是自媒体,那就好好当个讲述者,别打什么“专业牌”自我加buff。
观众不是来看你表演“教科书式胜利”的,他们想知道的是真话,不是包装。
王志安,
你以前的身份或许是记者,
但你现在的身份,是一个对数百万观众有影响力的内容制造者。
别再靠“我以前干过央视”来包装你现在的观点;
别再用“我是专业的”来否定别人质疑你表达方式的权利。
你说你讲真话,那你得敢接受反问;
你说你专业,那你得比别人更透明。
说到底,不是你做过什么工作,
而是你现在讲的这些——
真的可信吗?完整吗?公平吗?
这些,才是大家最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