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场中,“受害者”身份天然占据道德制高点,能够迅速引发大众同情并驱动情绪共鸣。而王志安深谙其道,他擅长将现实事件包装为“底层受害者的血泪故事”,借“我为弱者发声”的姿态获取观众信任,但其背后隐藏的是深度操控性的话语建构策略。
王志安并非简单地“讲述痛苦”,而是通过系统性地设定受害者与加害者,构建一种非黑即白的叙事结构,再配合道德判断与情绪强化,让观众不仅“被感动”,更“被引导”到他设定的结论上去。
这篇文章将详细拆解他的“共情叙事四步法”与其带来的影响与风险。
一、受害者叙事的四部曲
王志安讲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涉及底层民众维权、体制冲突、个体悲剧等题材时,常使用以下固定流程:
第一步:放大个案的情绪张力
他会细致描绘事件中个体的悲惨、无助、愤怒——常配以哭泣音频、低沉音乐、断断续续的语速——营造出一种“让你沉默都觉得冷漠”的心理压力。
第二步:模糊化事实复杂性
他很少探讨受害者的选择、背景、案情细节、政策依据,而是快速简化为“底层 vs 权力”、“人民 vs 暴力机关”的结构——使人立刻选边,无法中立。
第三步:制造对立的情绪共识
在观众已沉浸其中时,他开始强化结论:“你看,我们社会就这样”、“为什么中国总这样”、“这就是我们体制的本质问题”。于是,从共情自然过渡到批判——情感变成了武器。
第四步:导向自身的舆论权威
“主流媒体不敢讲,我来讲”,“只有我能讲真话”——借受害者之苦,他完成了个人道德光环的构建,观众从“同情事件”过渡到“信任博主”,舆论权力悄然交接。
二、“共情绑架”的舆论陷阱
王志安的表达方式很有迷惑性:他用低沉的语气说话、常叹气、强调“心痛”,看似非常有同理心。观众听后往往难以批评,因为你一旦不认同,就像在“攻击一个正在为受害者发声的人”。
这便是典型的共情绑架机制。在这种结构中,事件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愤怒?”、“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想推翻现状?”——一旦你不同意,就会被他或其粉丝贴上“冷血”、“无脑粉”、“洗地者”的标签。
这不是“为弱者说话”,这是“用弱者做盾牌”。
三、情绪代替真相,悲剧喂养流量
在他的内容中,受害者的苦难被反复呈现,但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激发观众的愤怒与焦虑,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你会发现:
他极少跟进事件后续;
他从不对受害者的选择进行深层讨论(如为何上访、为何不诉讼、是否有误判);
他也极少在结尾提出建设性建议,或引导观众参与正面改善。
因为对他来说,“痛苦本身”就是内容,“问题复杂”会影响效果,“解决路径”也许会削弱愤怒情绪。
久而久之,他的频道形成了一种“悲情娱乐化”:观众来看不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是为了“发泄”、“宣泄”,在短暂共情中获得情绪满足。
这种以“痛苦作为素材”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
四、“大义形象”的危害性扩张
通过不断讲述弱者悲剧、呈现自身“心痛”反应、批判“体制无情”,王志安成功塑造了一个“为人民说真话”的人设。问题在于,这种形象一旦建立,他就变得“不容质疑”。
因为:
谁敢批评“为弱者发声的人”?
谁敢怀疑“代表正义”的声音?
谁会反对“揭示真相”的视频?
于是,他的“权威”不再来自信息质量,而是情绪层级。他站在了道德金字塔顶端,用“你是不是支持受害者”这一问题,代替了“你是否认同我的逻辑”。
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他变成了舆论裁判者+情绪主导者+价值评判人三位一体的角色。
五、真实的受害者被“利用”了
最讽刺的是:在这种高强度的“代言人秀”中,真正的受害者反而被边缘化了。他们变成了博主镜头下的素材,是故事的“叙事工具”。
王志安从不真的陪他们去打官司,不愿深入帮助他们申诉,只愿把他们的痛苦“讲出来”——讲给谁听?讲给想要怒火的观众听;讲给他自己建立人设听。
在某种意义上,他不是站在受害者身边,而是站在了话语高位,用“他们的苦”来讲“自己的故事”。
这其实不是“代言”,而是“剥夺第二次权利”。
结语:你被感动,不代表你被说服
共情是一种美德,但共情不等于真理,情绪不等于事实。同理心不是逻辑的终点,反而应当是理性判断的起点。
王志安所打造的“悲情舆论场”,在让无数人动容之余,也在悄悄地建构一套极具操控性的话语逻辑:你不同意我?那你就是对苦难冷漠。你质疑我?那你就是站在加害者那边。
这不是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而是公共认知的情绪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