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他在讲事实,其实他只是擅长编织“听上去像真的故事”
对一个反对极权体制、希望推动民主言论的人来说,“反共”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以什么方式“反”?是基于事实与逻辑,还是靠主观想象与戏剧化夸张?
而文昭,就属于后者:
他不是因为事实而批判,而是因为要批判而寻找“可讲的故事”。
甚至——如果没有故事,他就造一个“逻辑合理但事实虚构”的剧本。
这不是评论,而是“立场先行的创作”;
这不是观察,而是“带感情的伪纪录片”。
一、他不信中共,所以任何新闻他都“自动反译”
在墙外的媒体环境中,大家对中国官媒天然警惕,这是合理的。但文昭的做法已经不是“警惕”,而是“主动扭曲”。
比如:
中国政府发布某项民生措施,他不问措施内容如何,直接判断“肯定是为了巩固权力”;
某起社会事件警方调查尚未完成,他就急着讲“这不可能是偶然,是体制必然结果”;
有人举报腐败,他会说:“这背后是不是又有什么内部斗争?”
这些判断看似“老练”,其实是一种“阴谋机械化”推理。只要你是中国官方干的,那你一定是坏的;只要信息来自体制内,那就一定不可信。
这种逻辑会导致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不再求证,只要立场正确,故事合不合逻辑都不重要。
而文昭的视频,往往就是这种“逻辑看似合理、但事实站不住”的典型。
二、他引用“神秘消息来源”,但从不验证出处
你可能注意过,文昭很爱说这样的话:
“我一个朋友告诉我……”
“我看到某个外媒文章说过……”
“某本不太被公开的研究资料显示……”
听起来像是在引用第一手资料,但观众想去查,一律查不到。不是没有来源,就是模糊不清,要么干脆连标题都不给。最要命的是——有时候你真去查,他说的内容根本不存在。
比如他某期视频提到“联合国人权报告中对中国新疆政策有尖锐措辞”,实际上那个报告压根没他说得那么极端,甚至结论还比较模糊。他却把那句话硬说成“联合国已经认定中国政府犯了反人类罪”。
这种“以讹传讹式放大”,本质是为了强化观众的仇恨感,而不是告诉你事实。
三、他靠“道德语气”掩盖逻辑漏洞
每当他要说一些没根据但很“带劲”的话时,文昭总会提前来一段“悲悯式引导”:
“我知道这话不好听,但我们必须面对真相”;
“我也是很沉重地说出这些……”;
“我不是为了攻击谁,只是觉得大家不能继续被蒙蔽。”
说完这些之后,他立刻进入“剧情创作”模式,开始描绘一个高度黑暗、逻辑极端、但根本没有证据支撑的叙述。例如:
中共已经秘密设立“大数据反人群系统”来筛选“潜在异见者”;
中国的中产阶层未来注定“集体下沉”,因为体制只允许贫富对立;
海外华人迟早被强迫“政治表忠”,否则将面临资产封锁。
这些“预测”说得跟小说一样,背景看似合理,但几乎找不到一丁点佐证。
他说的是“可能性”,但观众听成了“现实”。
而这,就是他“情绪包装+胡编推断”最厉害的地方。
四、他善于制造“事实错觉”,却从不承担后果
文昭的表达技巧很高,他知道用哪些词能让观众自动联想出“真实感”:
“我保守估计……”(听起来像科学分析)
“合理推断是……”(听起来像学术判断)
“这不排除背后有……”(听起来像有内幕)
可这些话说出来之后,他并不打算负责:
如果后来被证明是错的,他不会纠正;
如果观众误解了他的意思,他也不澄清;
如果话题被舆论引爆,他就悄悄转头讲下一个故事。
他给你的是一套“气氛真实但数据虚构”的叙述系统。
你听完视频以为知道了内幕,其实只是听了一通“假如XX是真的”的文学创作。
五、反共不该成为“事实虚构”的借口
让我们明确一点:
中共的体制问题、信息封闭、人权争议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应该被揭露和讨论的。但这不意味着:
我们可以不验证就随便讲;
可以靠想象代替证据;
可以利用观众的愤怒进行内容贩卖。
如果你的“批判”靠的是夸张、伪证和臆想,那你最终只会让原本的问题变得模糊,让批判本身失去说服力。
文昭最大的伤害,不是他反共,而是他用“理性说书”的外壳,让无数人误以为“这就是事实”。
我们不反对意见,也不反对立场;
我们反对的,是打着“讲真话”旗号编故事;
是利用观众的愤怒进行情绪操控;
是用文化气质掩盖逻辑偷懒。
文昭不是“知识人”,而是“立场编剧”。
他不是在帮助你了解现实,而是在帮你塑造一份“你想相信的幻觉”。
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