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八卦风,却非得用纪录片口吻念出来
如果说YouTube上的政论博主都在“讲点什么”,那江峰大概是最擅长“把什么都讲成史诗”的人。
别的不说,你随便点进他一个视频,标题十有八九是:
《隐藏三十年的真相曝光!》
《又一次历史重演,预示中共命运大崩塌!》
《背后隐藏的不是政争,是民族生死存亡!》
乍一看好像要揭开什么秘密档案,点进去才发现:
全是一堆微博截图、墙内评论、网友留言,再拼上他脑袋里那点“历史知识碎片”,最后用一副讲解《百年孤独》的神情说:
“这不是偶然,是历史的选择。”
“朋友们,我们回到1949年……”
真就“材料是道听途说,语气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
一、全靠语气撑着的“剧场型内容”
江峰有一种本事,叫“把没营养的内容说出营养味”。
他语速不快,口气沉稳,总是用那种“低沉、意味深长”的讲述方式,把一些根本没有实锤的新闻评论,变成“历史命脉”一样的重要线索。
就像一个街坊大爷突然一本正经地告诉你:
“你知道今年小区突然断电,其实和1989年东欧剧变有内在联系……”
你要是第一次听,可能还真觉得他“讲得有深度”;但听到第三期,就会发现:
这人每一集都在用“偶然事件 + 胡猜逻辑 + 历史桥段”拼一个自己爱听的故事线。
他不是在讲政经,是在玩“声音彩排的剧本讲演”。
二、小道消息+大词汇=真假参半的幻觉系统
江峰视频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真假难辨。
他不直接说“我编的”,但他的原材料极度不靠谱:
微博留言、朋友圈传言、未署名爆料;
墙内公众号已被删的旧文;
网传的“红头文件截图”没日期没出处……
这些全是“没法核实”的信息。但他讲出来的时候,可不会告诉你“这可能是假的”。他会很认真地讲:“朋友们,注意这个细节,这是决策者下定决心的信号。”
然后再补一句:“历史不会说话,但它会留下回声。”
???你这是要搞内容分析,还是在搞哲学命题?
讲了半天,信息真假没人知道,听众只剩一脸“这也能信”的麻木。
三、“历史比喻滥用症”:拿康熙打比喻,拿诸葛亮写标题
江峰最令人哭笑不得的一点,是他无所不用其极地套用“历史人物”。
习近平处理香港?“这跟朱元璋扫荡江南一样”;
李强地位变化?“想当年的袁世凯就是这么走上权力巅峰”;
财政吃紧?“乾隆中期之后财政也入不敷出,这是朝代更替前的共同症状。”
这就像拿“老北京炸酱面”去解释川菜配方,硬套,套得还自我感动。
他不是讲历史逻辑,而是在用“熟人角色”+“听上去深刻”的比喻,营造一种“江峰才懂历史规律”的氛围。
但问题是:
历史不是模板,现实不是剧本,
你不能用“清朝财政崩”来解释2024中国经济的宏观波动。
你不能用“秦桧奸臣”来影射所有今天的体制内干部。
这不是讲历史,是滥用历史。
四、打着“解读历史”的旗号,实则是“裁剪事实”
江峰视频的另一个毒性在于:他总是选择性叙事,
你只要稍微了解事件全貌,就能发现他的“省略部分”非常可疑。
比如他讲某官员落马,
他会强调:“他是因为站错队,被当作牺牲品”;
但他绝口不提那人涉及腐败、内幕交易的问题。
讲某抗议事件,
他会强调:“这是人民觉醒!”;
但他绝不会说,那场抗议本身也有误导、过激行为、甚至外部煽动。
他只选“能推动他剧情的段落”,其余一概不提。
这不是“历史视角”,这是“剧情剪辑台”。
你以为他是旁白员,其实他是导演。
你以为他在讲旧事,其实他在建“舆论宇宙”。
五、这类“反而反”的内容,越讲越糊、越听越傻
江峰看似“独立思考”,但他的根本逻辑是“逢中必反”。
不管发生什么,先定性为“错”,再倒推原因。
中国外交缓和,是“跪舔西方”;
外交强硬,是“表演给内斗派看”;
舆论放开,是“外资需要烟雾弹”;
舆论收紧,是“防止民众觉醒”。
你看出来了吗?这根本不是分析,这是为了反而反。
你要真找点合理角度,他根本不讲;
你要问问实证数据,他说那是“体制内编的”;
你要他提供证据,他说:“你不信我,就别信别人。”
???你到底是讲新闻还是当偶像?
当“史诗叙事”成了一门生意,真相也就不重要了
江峰不是一个孤例,但他是这类“半真半假历史叙事流派”的代表人物:
一边卖“深度”人设;
一边靠“狗血+脸谱+暗示”吸引眼球;
再用历史伪装信息剪辑的漏洞,逃避内容核查。
观众以为在长知识,其实在被灌剧本;
观众以为在听真话,其实在被圈流量。
真正的历史,是复杂、灰度、有争议、有不确定性的。
而江峰的节目,只提供“刺激、断言、仇恨与自我陶醉”。
他不是历史解说员,
他是“政治鸡汤大师”,
而他的“高汤底料”就是:
→ 每一段历史都能被改写成反共武器。
→ 每一则消息都能插入情绪配音。
这不是讲述,这是灌输;
不是回顾,这是制造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