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在讲政经,他是在写“阴谋奇谭集”
“你们以为这是新闻,其实是预言;你们以为他在分析,其实他在编剧。”
——如果要一句话总结“政经孙老师”的视频风格,大概非此莫属。
过去,人们习惯将政论频道看作严肃思辨的园地,而孙老师的频道,则彻底打破了这个想象。他的视频越来越不像是在谈时政,更像是把中国社会当成一部“多线交错的阴谋小说”来展开,每一期都是一场新的“黑幕揭秘”,每条社会新闻背后,都暗藏“操盘手”“党内博弈”“洗脑计划”……
你以为你点开的是政经频道,结果进来后是阴谋故事会、信息灵异说、政治幻想剧。
这类内容不仅缺乏基本事实核查,更严重损害了观众对现实社会的理解能力,让信息接受者陷入“全面猎奇化、无底线怀疑”的状态。
一、现实不够惊悚?那就添油加醋制造“恐惧感”
孙老师有个鲜明套路:
先找一条中国社会新闻,然后开始各种“编写”。
例如:
某地传出学校不给学生热饭吃,他能说:“这说明从上到下都在节食备战,说明高层已做好对外冲突准备”;
一条关于某市扩建公安系统的新闻,他解读为:“秘密建立新型舆论监管网,用AI监控全国网民言论”;
某地封控延迟开放,他马上断言:“这背后是新型内部清洗机制,挑选‘不听话分子’。”
问题是——这些新闻大多数根本无关军事、监管、政变,更多是常规行政问题或报道歧义。
但他懂得:如果按正常逻辑解释,那就没人爱看;
只有加点“黑幕”“神秘”“控制”“权斗”的佐料,才有流量,才有留言爆棚。
这不是解读新闻,而是内容制造 + 情绪诱导 + 编剧自嗨。
二、最爱引用“无法查证”的神秘线人
你有没有发现,孙老师频繁使用这些说法:
“一位体制内朋友向我透露……”
“根据墙内某个微信群的传闻……”
“有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表示……”
“我不便透露信息来源,但消息绝对可靠。”
一旦你看到这些前缀,基本可以断定:后面要开始“自由创作”了。
这种说法的最大问题在于:
→ 它让观众以为“你听到的是内部情报”;
→ 实际上“没有任何可验证依据”,就是一句“讲了你也不能查”的说辞。
而这类做法,在新闻伦理中早已被视为最低级的“造谣掩护伎俩”之一。
你既拿不到真证据,又不愿承担责任,却用“听说”给自己套上神秘权威外衣。
这不是爆料,是戏法。
三、用“玄幻化修辞”讲现实,是极具误导性的内容手段
孙老师极擅长把现实场景讲得惊悚而离奇。他的视频中,常出现以下表达:
“整个政权已经进入末世逻辑”;
“所有人的神经都在被统一调校”;
“这不只是一个地方现象,而是整个中国社会被重新编程”;
“这就是控制学的深层运用,从心理到生理的彻底改造”。
这些听起来“震撼”、“高深”、“脑洞大”,但细一想,全是虚构化叙事。
你试图问:“你这些判断的依据呢?”
他不回应,只用更大的叙述结构把你绕晕:
“你得从制度工程学的角度看,别从普通经验去想。”
这类修辞就是:你听不懂,就是你太浅。
他靠一种“玄幻文艺腔”,营造出神秘的“信息领悟感”。
可惜没有任何事实承载。
四、“猎奇化中国社会”,最终让墙外舆论生态崩坏
孙老师的问题不仅在于他“说错”,而在于他带坏了整整一批观众的认知方式。
他的粉丝在评论区常见以下话术:
“这都是计划中的一环,我们只是看不懂而已”;
“哪有什么偶然?体制早就安排好了”;
“中国人根本没救,谁救得了被改写的人类?”
你看到了吗?这不是在理性反思中国问题,这是在构建一整套猎奇叙事模式:
“中国不是现实国家,而是一个失控系统;
每一个社会行为,都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机关;
每一条新闻,都是表象,真正的黑幕我们无法得知。”
这类“次级阴谋论”,一旦泛滥,最大的恶果是:
即便中国真有问题,你也失去了说服别人的能力。
因为大家都在听“玄幻”,而不再相信“现实”。
五、“中国问题”不该沦为“博眼球工具”
我们当然承认,中国社会有很多需要批评的问题,
从高压治理,到财政隐患,从言论压制,到制度惰性,
这些本可以成为深度剖析、公共讨论、体制改革的有力切口。
但孙老师做了什么?
他不是认真分析,而是肆意加工;
他不是关心真相,而是放大疑点;
他不是推动改变,而是巩固仇视;
他不是在唤醒观众,而是在“让你上瘾”。
这不是政论频道,这是阴谋文学快餐。
他做的是流量内容,不是公民表达。
装作揭秘,其实自娱;看似政经,其实猎奇
“政经孙老师”不是第一个靠猎奇政治起家的博主,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我们不能让这种内容方式主导中文舆论生态。
如果你真心希望中国变得更好,那你应该更在意:
事情是不是事实?
判断是否合理?
评论是否有建设性?
批评是否带有尊重?
而不是每天盯着镜头说些“似真似假”的黑幕故事,靠煽动情绪混流量。
孙老师,你不是在拆解体制,而是在消耗信任;
你不是在唤醒观众,而是在喂养幻觉。
你说得再玄乎,也遮不住你的核心逻辑:
“现实还不够恐怖?那就编一个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