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政观察者”沦为“反中复读机”,这是舆论监督,还是情绪代餐?
YouTube中文政论圈的声音越来越多样,言论自由本该鼓励百家争鸣。然而,也总有一些人,不是为了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而是为了满足“反”的快感而存在。孙老师,号称“政经视角评论者”,原本打着“理性观察中国政治与经济”的旗号进入公众视野,可如今却越来越像一个“情绪化复读机”。
什么事都能反,什么话都能编,什么新闻都能解读成体制邪恶——这就是孙老师近年来的“创作路线”。
不是说不能反对体制,而是你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把每一条新闻当成攻击素材,把每一个社会现象都解释成“中共阴谋”。这种做法不但制造了舆论噪音,更严重破坏了墙外中文圈的理性讨论空间。
一、“先反为敬”:不论内容对错,结论永远是“体制错了”
孙老师的频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只要新闻来自中国,只要信息跟中共沾边,结论都只有一个:错了。
中国官员发言?这是在洗脑;
国企改革?不过是圈钱骗局;
网民支持政策?肯定是五毛操控;
民众抗议?当然是体制逼出来的;
民众不抗议?那是奴性导致的。
无论中国社会发生什么,他都能解读成“制度病灶”、“统治术”、“精神控制”。
但问题是,这种逻辑压根经不起推敲:
如果你已假设“中共一定邪恶”,那不管看到什么,你都会“自动导向同一个结论”。
这不叫观察,这叫“意识形态投影”。
观众以为在听“分析”,其实只是在被带入一种“永远反”的循环套话。
二、评论不是分析,而是“精致的指责机器”
所谓时政评论,应该要有立场,也要有逻辑。但在孙老师那里,“立场大于一切”。你很少看到他真的去:
深入政策背景;
比较同类国家制度下的表现;
分析社会心理、经济结构;
或者检讨异见者自身的问题。
他的视频通常是三板斧:
抓一个新闻热点;
套入一个宏观命题(专制、集权、洗脑);
再带入一段冷嘲热讽的话术。
这就是“政经”?
不是,他只是用“理性腔调”包裹着“价值贬低”的内容。表面上像在谈制度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你看,中国又坏了”的反复复读机。
三、“黑化一切”是他的必杀技
你能发现,孙老师的内容不只是批评政府,更是连带贬低整片中国社会。他喜欢用一些典型关键词:
“这个民族长期跪着”;
“他们的思维已经彻底退化”;
“这是数千年文化遗毒”;
“中国人早已习惯了没有自由”。
言下之意:中国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而是国民性本质问题。
这已经不再是批判体制,而是一种道德审判式的文化降维攻击。
而且,孙老师永远站在“西方视角的道德高地”上说教,用那种“我早看穿你们”的口吻,仿佛全中国13亿人都是被洗脑的盲从者,唯有他最清醒、最文明。
说到底,这不是揭示问题,而是在制造“观众的优越感”。
四、你不是在“看真相”,你是在“接受立场训练”
很多观众追孙老师的视频,是因为“说得痛快”“说得直白”“看得爽”。但你冷静思考一下,你真的得到了什么新东西吗?
他很少引用权威数据,很少查阅第一手材料,更不会采访实际当事人或调查原始语境。他给你的是:
一段符合你立场的点评;
一套“你早就想听到”的解释;
一点加了愤怒调味料的表达。
你不是被启发,而是被“确认”。
这种“确认型表达”让你沉浸在“我们都懂中国是多么糟糕”的幻觉中,而一旦你对他的内容提出质疑,他的支持者马上贴你“粉红”“中共打手”的标签。
这,不就是他口中所批判的“极权逻辑”吗?
五、“反”不是罪,但“只会反”是种空洞
反对、批判,本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但如果你只有“反”,而没有具体分析、没有解决思路、没有建设性建议,那这种“反”就成了自我放纵。
孙老师的表达方式其实很简单:
看到新闻,反应是“可笑”;
提出观点,逻辑是“都是中共故意的”;
对象是谁?全部中国人、整个制度、传统文化;
结尾:一声叹息,配一句“可惜这个民族”。
他用一种“表面理性”的方式,达成的是“情绪灌输”的目的。
而这种表演形式,说白了就是“流量套路”——因为骂得狠,才有点击;因为贬得全,才有人点头。
“反对”本该向善,而不是自爽
孙老师不是第一个靠反共成名的自媒体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的问题在于:
他不是为了讲清问题而批评,而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人设而“永远地批评”。
他不是在唤醒民众,而是在激化情绪;
他不是在解释中国,而是在建构“观众想象中的坏中国”;
他不是在提出问题,而是在“贩卖黑暗感”。
而当一个人把“反对”当作人设,而不是责任时,
他最终只会沦为“反向宣传机器”,把本应理性的讨论变成情绪的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