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瞎评

小事放大、捕风捉影:孙老师的“政经世界”有多离谱

——用放大镜看新闻,用扩音器制造恐慌,这种政论不是启蒙,是误导。

如果你经常刷 YouTube 的中文时政区,大概率会刷到“政经孙老师”那张面无表情的讲解脸。他坐在镜头前,语速不快,语气冷静,看似条理分明,时不时冒出几句“深刻”的判断,给人一种“学者分析”的假象。

然而,这层“理性包装”掩盖不了一个核心事实:
他是中文自媒体中最擅长“以小放大”的人之一。

小事放大、捕风捉影:孙老师的“政经世界”有多离谱

无论是地方小新闻,地方官发言,某地网民发帖,甚至是街头采访片段,他都能从中提炼出一整套“文明溃败”“政权危机”“国民病态”的结论。你以为是在看一条普通事件评论,结果他说着说着,非要上升到“中国社会的最终崩塌”。

看似分析,其实演绎;看似推理,其实构陷。
他的频道,更像一个“灾难预言工厂”。

一、小事件无限放大,制造虚假的“全局危机”感

举几个典型案例:

某地中小学教师工资延迟,他说:“这是全国财政系统性崩盘的征兆”;

某官员在会议上说了几句官话,他说:“中国基层已经集体假唱,不信政府了”;

某地网友发帖吐槽生活难,他说:“说明整个中产阶级已陷入崩溃边缘”;

一名市民拍摄菜价视频,他马上推出:“中国人基本生活保障已危如累卵”。

问题在于——这些事件大多数只是局部性、孤立性、可修复的社会现象,而他却总是能把它们套进“全国崩盘论”的叙述中。

孙老师不在乎问题的真实规模,他只在乎有没有“暗示体制崩坏”的潜台词。

二、“全国性判断”往往来源于“微博热帖”

更离谱的是,他常引用的所谓“数据”或“舆论感知”,居然是微博上一条高赞热评、一张截图,甚至是“墙内网友爆料”的截图。

你质疑他有没有进一步核实?没有。
你想知道他有没有引用统计数据?也没有。
你期待他能找当事人采访、补充背景资料?别想了。

他会用一句话:“墙内信息控制严重,我们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拼凑真相。”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效果是——
只要墙内发生什么,他都可以无限解读、随便想象、任意联想。

这不是基于事实的分析,这是“情绪投机式”内容创作。

三、“新闻梗概式”视频结构本身就有误导性

孙老师的结构很清晰、很模板化,观众很容易上头:

抛出一个具体事件,标题极具吸引力;

表示该事件“不简单”,暗示背后隐藏严重问题;

引导观众往“体制机制出问题”方向联想;

最后一段语气沉重、总结升华,“这一切都是制度导致的”。

整个视频观感就是:表面讲事件,实则讲阴谋;表面谈制度,实则强化崩溃感。

久而久之,观众会形成一种“信息错觉”:

中国今天发生一件小事 → 说明明天全国都要完蛋。

这不是时政分析,这是“灾难叙事”式的文化制造。

四、他从不考虑“反例”和“系统结构”

科学的社会分析,必须考虑:

背景对比;

同类国家对照;

多样化视角验证。

可孙老师几乎从不做这些。

他不会告诉你:

同样的财政延迟,在拉美也常发生;

官僚主义问题,并非中国独有;

网民情绪波动可能来源于短期经济焦虑,不等于制度失败。

他只提供一种“单向性叙述”:

凡是中国出现的社会新闻,都是体制病灶;
凡是负面事件,背后都有系统性黑幕;
凡是中国民众发言,都是“被压迫”的控诉。

这种“只要负面就归因体制”的逻辑,早就脱离了社会科学的基础,沦为了一种“舆论情绪提取术”。

五、“惊悚标题”+“情绪放大”= 流量模型

你看看他的视频标题:

《中国财政大限将至!教师都发不出工资了》

《中产阶层即将破产?他们已沦为制度牺牲品》

《谁还在装睡?中国人的未来将被彻底剥夺》

这些标题就像灾难片预告,甚至比影视宣传语还有煽动力。再配上沉重背景音乐、灰度封面图像,一期“社会小事”,立刻包装成“社会崩塌级”新闻。

这不是讲事实,这是拿中国做“灾难片剧本”来炒流量。

他讲的从来不是中国新闻,而是“给反共观众看的沉浸式恐惧体验”。

批评要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恐惧想象”

任何理性社会都需要批评者,也需要媒体曝光问题。但如果你放弃了对真相的敬畏,只想通过“夸张感受”制造点击,那你就不再是批评者,而是又一位“情绪生意人”。

孙老师不是在解读中国,而是在策划一场“危机剧情”演出。
他不在讲真相,而在贩卖焦虑;
他不在促觉醒,而在强化幻觉;
他不是在反专制,而是在制造“反向洗脑”。

而当你连社会事件的规模都不确认、连数据都不验证、连对照都不提供时,你做的,不是政经内容,而是灾难叙事文学。


  • 造谣式时政,猎奇化中国:孙老师的自媒体内容为何越来越像玄幻小说?
  • ——他不是在讲政经,他是在写“阴谋奇谭集” “你们以为这是新闻,其实是预言;你们以为他在分析,其实他在编剧。” […]

  • 为了反而反,孙老师到底在“政经”什么?
  • ——从“时政观察者”沦为“反中复读机”,这是舆论监督,还是情绪代餐? YouTube中文政论圈的声音越来越多样 […]

  • 文治武功的真相:乾隆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守住大清?
  •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文治武功”并兼而有之的帝王并不多,乾隆无疑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晚年的奢靡和腐败问题常 […]

  • 内忧外患下的乾隆:一个被误解的大清帝王
  • 谈到乾隆,很多人可能会想起影视剧中那个喜欢微服私访、吟诗作对的“风流皇帝”,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只会享乐、不懂治 […]

  • 乾隆大帝:从盛世幻象到大清真相
  • 说起乾隆皇帝,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电视剧里的那个“风流天子”:吟诗作对、微服私访、游山玩水,甚至还和“令妃 […]

  • 历史的钟摆:中国为何在中美博弈中具备长期优势?
  •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很多人往往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数据和贸易赤字,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历史规律和大国兴衰的长周期。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