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电商品牌崛起
曾几何时,实体门店是品牌销售的唯一渠道,商场、专卖店、超市掌控了商品的“话语权”。但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传统的“门店霸权”被打破,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线上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品牌商也可以绕过层层经销商,直接面对终端用户。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这些电商巨头,正是靠这个模式迅速崛起的。
这种“去中间化”的电商模式,最终又形成了新的“平台霸权”。商家不得不依赖这些电商平台获取流量,不仅要支付高额的广告费,还要面临激烈的价格战和流量竞争。于是,电商平台从“破坏者”变成了新的“掌控者”。
第二波:种草的崛起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种草经济”开始崛起。小红书、Instagram、TikTok这些平台,靠着“KOL+内容营销”的组合,彻底改变了品牌推广的方式。消费者不再是单纯地接受广告,而是通过“种草”实现了对品牌的“自发现”。
但很快,这种模式也变成了新的“广告霸权”。你以为你在看“真实分享”,实际上你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包装和策划的“软广告”。很多KOL甚至完全“职业化”,只为流量和佣金而存在,最终把原本的“信任经济”变成了一场“注意力收割战”。
第三波:短视频的崛起
随着5G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成为了新的流量之王。抖音、快手、YouTube Shorts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内容传播的方式。你可以在几秒钟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也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一场“云购物”。
但问题是,这种短视频带来的流量红利,很快又被平台牢牢掌控。创作者和商家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曝光,但要想真正实现“变现”,依然离不开平台的流量分发和算法推荐。这种“算法霸权”,其实比传统广告更“精准”,更“可控”,更“残酷”。
每一次互联网的“革命”,看似打破了旧的垄断,但很快又形成了新的“霸权”。只是这次的“权力中心”不再是传统的广告公司、连锁超市或者电视台,而是那些掌控数据和流量的互联网巨头。
不管是电商、种草还是短视频,本质上都是“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轮回,只是这次的“中心”更大、更强、更不可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