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瞎评

《百灵果News》到底是聊时政,还是在集体做情绪按摩?

脱口秀式讲政治,只能喂饱情绪,饿死思考 ——《百灵果News》到底是聊时政,还是在集体做情绪按摩?
打开YouTube的《百灵果News》,你会觉得好像很有趣。轻松的语气、流行的词汇、看起来敢讲敢笑、调侃社会现实、拆解时政热词,甚至夹杂些许网络梗、性别调侃、种族幽默,看似“什么都敢聊”。

但冷静下来你会发现:
他们说的不是时政,而是播客情绪剧场。
他们不是在分析新闻,而是在主持一场情绪脱口秀。

《百灵果News》到底是聊时政,还是在集体做情绪按摩?

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在“感觉”;
你以为他们在讨论,其实他们只是在“释放”;
你以为他们在挑战权力,其实他们最擅长的是把权力话题变成一场观众可以笑完就忘的调侃盛宴。

一、时政变“段子”,复杂问题变“轻松闲聊”
《百灵果News》的节目设定很明确: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讨论沉重议题。”

听起来不错,但他们执行下来变成了什么?

社会冲突话题被包装成笑点合集;

国际冲突用“哪个国家比较中二”来总结;

中国议题用“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台北某件事也差不多”来模糊焦点;

所有严肃问题都必须通过调侃来“去硬化”处理。

这不叫幽默化处理,这是情绪遮蔽。
这不是观点输出,这是语气粉饰。

他们怕观众“太沉重”,所以把所有尖锐变成光滑;
怕观众“太愤怒”,所以把所有批评转为“你懂我懂就好”;
怕观众“不认同”,所以用最中性的词汇和最安全的结论收尾。

最终,所有话题都变成一种“可爱又好笑的空气对谈”。

二、他们不是在讲观点,而是在提供“爽感”
现在回头看,《百灵果News》的内容逻辑非常清楚:
不是要你理解问题,而是要你“在听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比别人聪明”。

他们提供的不是洞察,而是一种“知道内幕”+“站在正确边”+“笑看愚蠢世界”的优越快感。

听完节目你可能不会获得任何新信息;

但你会觉得“我比那些小粉红、愚民、高喊口号的人聪明”;

你会觉得“我们在美国、在台湾、在世界的边缘很自由、很有趣、很特别”。

他们节目真正生产的不是新闻,而是“听众的自我感动”。

这种结构非常适合现代短平快的内容消费节奏,
但它的代价是——观众的思考肌肉被彻底废掉。

三、“讨论”变“摆姿态”,“讲道理”变“互相取暖”
《百灵果News》的形式设定本该是“对谈”,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从来不真正“对”。

你几乎听不到激烈辩论、对立观点的深入碰撞,
大多数时候是互相点头、彼此补充,
——“对耶”、“我也是这么觉得”、“很有趣耶”。

有嘉宾时也是挑“同温层的人”,观点早就事先统一好,现场就是“点头+轻笑+yes and”的嘉年华。

他们不是在创造多元视角,而是在维护一套预设话语框架。

节目不是讨论平台,而是**“价值姿态展演”。**

他们不是在问:“这事该怎么看?”
而是在说:“你看我们多聪明、多自由、多独立。”

说白了:“这节目不是来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来让你觉得你自己很好。”

四、他们最成功的产品,其实是“听众的优越感”
说到这,其实《百灵果》最成功的产品不是内容,而是它制造了一种文化情绪——“我们这群人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不愤怒,所以比愤青高级;

我们不盲信体制,所以比小粉红高级;

我们不乱骂西方,所以比左派温和;

我们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惊讶、什么都能笑出来。

这听起来像一种文明理性,
但它实质上是一种无责任的文化优越泡泡。

在他们的节目世界里,唯一不能被批评的,就是“他们自己”。
——他们是不会错的,是独立的,是既不左也不右的第三极。

观众听完最大的收获,不是思维被挑战,而是立场被确认。
不是认知升级,而是身份上瘾。

这不是民主话语空间,这是舒适型自恋俱乐部。

五、“你说你很理性,其实你只是很会逃避”
《百灵果News》有时也会自嘲说:“我们也常常不懂”、“我们怕讲错”。
这种自嘲听起来谦虚,实则是最狡猾的表达防火墙:

我没说我是专家,所以你不能要求我深度;
我只是讨论,不代表立场,所以你不能批评我态度;
我只是在聊天,所以你别当真。

他们在用一整套“无害语气”,构建最大化的表达免责系统。

说了东西但不用负责;
聊了问题但不做判断;
让你觉得他们懂,但他们自己从不承担立场。

这不是“讲政治”,这是“用政治当背景音”。

情绪脱口秀可以娱乐你,但终究无法启发你
我们不是要求《百灵果News》每期都要严肃讲道理,也不是要他们全做深度调查。但问题在于:

你既然打着“公共讨论”的旗号,
就不该永远只提供笑料与语气。

你不是不能调侃,但你不能永远调侃到底;

你不是不能轻松,但不能用轻松当借口拒绝深度;

你不是不能耍聪明,但不能把聪明变成遮盖责任的挡箭牌。

如果你真想做“社会议题播客”,那就要有承担逻辑、提供结构、输出立场的勇气。
如果你只想轻松地搞搞情绪调节,那就别假装自己是新闻评论者。

最终我们要问的不是:百灵果说了什么,
而是:听完以后,我们还剩多少思考能力?

脱口秀可以放松你,
但别让它顺便收走你的脑子。


  • 两边都不敢得罪,最后什么都说不清:百灵果的高明与空虚
  • ——嘴上全是“平衡”,内容全是“滑水”,怕得罪别人,最后只背叛了表达本身 《百灵果News》是个很奇妙的节目, […]

  • 聊得像哲学,掰不出观点:百灵果的“中立幻觉”
  • ——伪多元、伪理性、伪深度,真正做到“什么都说了,却什么都没说” 在中文YouTube世界里,《百灵果News […]

  • 披着反思外衣的情绪垃圾桶:多伦多方脸到底教会了观众什么?
  • ——嘴上说要思考,手上全是甩锅;内容像爆米花,嚼完一口没留下什么 每次点开“多伦多方脸”的视频,总能听到一种熟 […]

  • 自恋、反智、低成本输出:他为什么越来越像中文区的快手主播?
  • ——有手机有嘴就能开播,但有脑子的人,看不下去 “多伦多方脸”一开始是一个让人惊讶的频道。惊讶于他居然敢讲那些 […]

  • 靠踩别人混流量:多伦多方脸的道德廉价化之路
  • ——流量不是原罪,但靠贬低别人换来的流量,不值一提! 在YouTube的华语区时政频道里,多伦多方脸已经成功建 […]

  • 一张方脸撑不起真相:当嘴贱变成内容策略
  • 在中文 YouTube 时政区里,“多伦多方脸”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崛起。他不上纲上线、不走宏大叙事、不打官腔,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