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人话”变成“避重就轻的艺术”,谁才是真正的清醒者?
五岳散人,很多人眼中的“民间清醒者”“自由主义代言人”“互联网大叔派代表人物”。他不咆哮、不媚俗、不煽情,说话带着老北京腔调,仿佛一位“站在历史胡同口”的智者,边喝茶边跟你说“这国家哪哪有问题”。
可问题在于——他真的是我们需要的“清醒之声”吗?
换个角度看,五岳散人可能更像一面“伪自由”的镜子。他确实表达了一些反思,也确实有些见地,但他提供的是一套高度筛选、经过剪裁、让你听着舒服却思考不深的“安全式自由”幻觉。
你听着觉得自由,其实是在被温和地框进一个限定剧本。
一、他口中的“自由”,是不痛不痒的自由
五岳散人最喜欢说的词之一就是“自由主义”。
听起来好像很高级,有人权、有公民、有制度、有思辨。
但细想一下,你会发现他的视频里几乎从不触碰以下几类问题:
自由主义者对“边界控制”的看法?含糊;
自由主义与市场放任的冲突?模糊;
中国现实中推进自由应优先制度、经济还是舆论?不谈;
自由与民主在地缘政治中的张力?跳过;
自由如何面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反弹?没声音。
他口中的“自由”,就是一种“泛价值感”自由——只讲“自由好”,“不自由坏”,从不谈自由如何实践、如何博弈、如何失败。
听上去是价值立场,实际上是避实击虚。
二、他太懂“说话的分寸”,以至于什么都没说清
作为长期混迹媒体圈的老江湖,五岳散人非常知道“话说到什么程度刚好”。他讲得妙,妙就妙在他永远不把自己的观点说死。
举个例子:
你永远不会在他的视频中听到像王志安那种清晰的因果链条或逻辑论证。他会说:
“这事儿我不敢说肯定是某某干的,但你品你细品。”
“你让我说吧,这事儿不奇怪,早晚得出事。”
“你说这是不是个事儿?是个事儿。”
你看,他好像说了很多,但你捋完笔记,发现一句实锤的都没有。而你,却已经在情绪上被带到了“你说得太对了”的状态。
这就是高级的说话术:
用含混制造安全感,用表态制造联结感。听着像思辨,其实是催眠。
三、他讲逻辑,却从不愿承担逻辑延伸的责任
五岳散人经常吐槽小粉红、民族主义、集权制度的问题——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当你反过来问:
“那你赞成多党吗?”
“你觉得该怎么过渡到你说的‘自由社会’?”
“你觉得台湾问题该如何处理?”
“你怎么看国外政治的混乱?”
“你愿意表达对西方制度的系统评价吗?”
你得到的不是“思辨逻辑”,而是“哈哈我又躲过去了”的抖机灵。
他在每个话题上都只做“低风险输出”:
对现状讲点牢骚,对制度发点慨叹,对群众来点同情。
但当你要他站出来为某个逻辑的终点负责时,他立刻收声,或者打太极。
说白了,他不想被骂、也不想被贴标签,更不想承担话语外的后果。他只想稳稳地当个“清醒局外人”。
四、他塑造“良知人设”,但观众其实被困在“情绪舒适区”
五岳散人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营造出一种**“良心说书人”的角色定位**。
他不像政论博主那样严肃,也不像脱口秀演员那样轻佻。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讽刺型理中客”。
观众听完他的视频,会觉得:“我听懂了现状的黑暗。”
观众留言通常是:“您说得真对,我早就想骂了。”
他每句话的目的,都是让你“获得心理认同”。
听他的视频,不会提升你的知识结构,不会激发你追根究底的欲望,也不会让你站到更广阔的角度看世界。你只是觉得“他说出了我想说的”,然后合上手机,继续过原来的生活。
这不是“启蒙”,这是“自我确认”——
你不是被唤醒了,你只是被“点头式心理按摩”了。
五、“伪自由”的危险在于:它让人以为“已经足够清醒”
五岳散人很像一种“轻度政治解脱剂”。
他让你觉得:
“我不愤青,我不盲信,我批判社会,我反对极权——所以我应该是自由主义者。”
但这种自由只停留在表达,不触及行动;只批判体制,不反思个人;只关注舆论,不讨论制度工程。久而久之,这种“自由幻觉”反而让人更不愿去接触真正复杂的现实。
他给你的是舒适版清醒,但真正的清醒,是不舒服的。
我要承认:
五岳散人不是坏人,他甚至在舆论市场中起到了某种言论舒缓器的作用。
他没有撒谎,也没有刻意误导。
但他始终不敢走远,也从不打算承担更多。
他是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的观众,
永远在评论场上做“点评帝”,
却不愿上场,也不愿推你上场。
所以说:
五岳散人不是自由主义的火把,
他只是自由主义门口那盏一直不熄的路灯——
温暖,有用,但照不远。